共叙汉壮一家“呗侬”情,共绘“江南”无限好风光

来源: 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   发布日期: 2020-05-27 18:53   

“呗侬”,在壮族同胞的语言中即兄弟的意思。壮族人天生具有直爽、乐观、豁达的性格,除了喜欢用“只有山歌敬亲人”式的动情山歌、自酿的米酒表达真挚情感以外,最常见的就是对信任敬重的人以“呗侬”(兄弟)相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结对帮扶的贫困村名叫江南村,共辖14个自然屯,1247户农户,4560名村民,绝大部分为壮族。也许江南村这个名字实在太巧合了,不了解的人初次听到它,一般很容易联想起诸如唐朝诗人韦庄《菩萨蛮》中“人人尽说江南好”等描写江南如何美丽富饶的诗词佳句。但实际上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鹿寨县四排镇,正好处在柳州、来宾、桂林三市的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偏僻,而地形地貌则以山地丘陵为主,总体还是田少地多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江南村壮族同胞的日子已经相比以前有了明显地改善,但由于信息及交通仍比较闭塞、土地资源无法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不高等原因,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解决贫困问题。截止2015年末,仍有100户农户、306名村民处于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以下,贫困发生率为6.71%。为帮助江南村壮族同胞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自2015年以来,先后派出2名汉族同志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定点驻村持续开展江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他们作为共产党员,个个都是单位里的中青年骨干,有想法,也有股子冲劲和韧劲。

古话说得好,“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明白自己必须在一开始就取得江南村壮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因为不会讲壮语,甚至连本地汉语方言“桂柳官话”都说不太顺溜,一些村民对于这些汉族外乡人是否真心想帮助自己摆脱贫困,多少怀着观望,碰面时虽然会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喊声“领导”,也很客气,但难免让人感到存有距离。为及时消除这种隔阂,驻村第一书记事先做足了功课,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摸清了每一户的家底,同时拿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覃文华,你儿子读初一了吧,学得怎么样?”“熊福善,你去年种了54亩水稻,今年还打算多租些别人的田搞扩种吗?”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抓住各种场合找壮族同胞搭讪。一个没来多久的外乡人居然能认识自己,还这么了解自己家里的情况,大家在惊讶之余,也有了些许感动。有人开始愿意多说上两句,甚至主动邀约到自己家里坐坐。大家围坐在火堆旁,无论是开心的还是苦闷的事都会聊到,村民们可以从中及时获取一些看病上学、社保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信息,得到一些脱贫致富的思路和启发。在此基础上,驻村第一书记也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有效信息帮助不少家庭解决了家里遇到的危房改造、小孩上户口等现实难题。通过这种你来我往的良性互动,壮族同胞体会到了满满的诚意,原本紧闭的心扉逐渐打开,感情随之热络起来,对于驻村第一书记的称呼也由“领导”慢慢变成了“呗侬”,成了大家眼中的自己人。有了相互信任作为基础,各项工作的开展自然就顺畅多了。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闭塞的交通导致江南村包括修路在内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群众生活出行和农产品外运都十分不便,必须同时下大力气抓好项目争取,实现整体统筹推进。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同时也充分调动起壮族同胞的积极性参与到相关项目的意见征求、规划选址、土地征收、项目监督、移交使用等工作中来。在雨水季到来前的赶工期等关键时间节点,甚至有的人还会自发到工地一线投工投劳,就是希望这些幸福工程早竣工,自己早受益。截至目前,全村14个自然屯已经全部通了水泥路、电、人畜饮水管网、广播电视及宽带网络,安装了屯内应急照明灯;12个有条件的屯还修建了戏台、凉亭、篮球场等多功能群众活动场所;村内的主要干道安装了太阳能光伏路灯;村里建有标准的村级卫生医疗所、小学校和村两委办公场所(公共服务中心)多条农业产业机耕路正在加紧修建。现在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南村虽然可能有当年没有得到较好开发的遗憾,但如今却也有了充满希望的后发优势。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鼓励当地壮族同胞统筹推进传统优势种植产业、现代养殖产业两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实际成效不断激发大家彻底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江南村除了开展水稻、甘蔗、油茶等民生品种的种植以外,目前蜜橙、砂糖橘为主的经济水果类种植产业发展较好。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对于民生品种,主要通过大力鼓励推广高产抗旱的优质甘蔗品种、高附加值的富硒稻品种,以及新型油茶品种种植,保证壮族同胞现有种植收入不降低,同时实现稳步增长。对于经济水果类品种,则积极协调市水果办及县农技站的专家采取“进村入社、联户结对、田间办公、赴外培训”等方式,增强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全力打造江南村优质水果基地,促进实现产业致富。

“柳州螺蛳粉”是柳州人最爱的风味小吃,在龙城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近年在全国也声名鹊起,现已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食材,稻螺养殖前景巨大。江南村虽然水田占比不高,但绝对数量大,也最有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的空间。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决心充分利用这800亩水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壮族同胞做好水田科学套养这篇文章,探索走现代养殖产业发展之路。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坚持以“公司+合作社+村党总支部+农户”为主要合作模式,采取池塘“鱼+螺”混养、稻田“稻+螺”套养、荷田轮作种养、已固化鱼池和低产田主养螺蛳的养殖模式。同时为打造有机无公害品牌,坚持稻田不打药、不施肥。因为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经济效益显著,能够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户脱贫。此外,柳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还对江南本地肉鸭养殖大户重点加强指导,以点带面帮助推动建立本地肉鸭养殖基地,全力打造“江南鸭”品牌,同时引入电商、微商销售渠道,帮助村民做好线上销售,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卖个好价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2018年底,江南村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如今的江南村风光恬静而优美,这里的壮族同胞安居且乐业。不仅汉壮“呗侬”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实践使大家更加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起奋斗出来的幸福江南才是最美的风光。